记者观察网山西11月15日电 (记者 栗顺平 见习记者 李国富)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近年来,朔州平鲁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探索资源型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加法”添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平鲁区属高寒山区、水土流失区和风沙区,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生态建设重点区之一。
位于区政府驻地西部的绿荫苑生态园区中心区,曾经一度被人们称为县城的沙源和风口。通过植树造林改变这里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是每一个平鲁儿女的最大心愿。该区按照“近城造园林,环城建森林,城内现景观,城外挡风沙”的规划原则,建成绿荫苑、大西梁、康家窑3个连片2万亩以上生态绿化园区,建成紫晨、明珠、南山3个森林公园,形成了贯穿井坪、白堂、向阳堡、西水界4乡镇25个村,环绕县城西南北三方,覆盖沙源风口长30公里、平均厚度2公里、总面积9万多亩的环城防沙林带,把风沙挡在了城外,为市民建起了“氧吧”。
“因为有了环城防沙林带,以前城区春冬沙尘肆掠的景象如今一去不复返了。”该区林木管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建国告诉笔者。作为从2002年就从事植树造林的专业人员,李建国对平鲁区防护林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有着切身的体会。
2012年8月26日至27日,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总结表彰暨五期启动大会在平鲁区召开。期间,与会代表现场参观了平鲁区卧龙山、太平山樟子松造林工程,对该区坚持绿色转型、跨越发展、大思路引领、大规模建设、大精品提升、大投入保障的造林绿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新华社等中央和地方20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题和重点报道。
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绿色崛起正当时。
近年来,平鲁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和底线任务摆在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主任,各乡镇、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生态文明示范区领导小组,严格实行区级领导挂联制度,采取“清单制 项目化 责任制 时限制”方式,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有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该区编制完成《山西省平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从生态制度、生态空间、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6个领域、10大任务确定建设指标38项,设置六大类71项重点工程项目,科学搭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向和工作重点。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生态优先已成共识,平鲁绿色发展脚步更加坚定。
“减法”治污齐心妆成锦绣山河
夏日的明海湖景区,微风阵阵,柳树伴随着波光粼粼的湖面随风飘摇,三五成群的水鸟在水中嬉戏。在此拍摄照片的王先生感慨地说:“很难想象,作为煤电大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同样会有如此美丽的蓝天、白云、碧水。”
生态持续向好、环境愈加优美,不仅是万千市民的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全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18年的247天增加到2021年的314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7.8%,pm2.5平均浓度降到32微克/立方米,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深化“四水同治”,完成16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与28家重点用能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11家企业完成能耗在线平台接入端建设。大力推动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超额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8%的目标任务……
面对“绿色大考”,平鲁区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地开始,全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多措并举保蓝天。该区出台了《朔州市平鲁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未落实无组织管控要求和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依法停产整治。全员发动、全力推进清煤禁煤、清洁取暖等八大攻坚行动,建成区供热供气“双盲区”改造完成,清洁取暖完成率101%。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建筑工地绿色施工。实施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进一步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持续巩固“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成果,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强化禁燃禁放措施。
——铁腕治污守碧水。该区深入开展桑干河清河行动,持续深化“四水同治”,建立水体信息“基础档案”、污染成因“问题档案”、综合整治“工程档案”,一河一策、一段一策、一点一策,疏浚桑干河支流河道96.5公里,规范沿河43家涉煤企业污水治理,整治排污口24个,新改建城市污水收集管网32公里,建成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
——综合施策护净土。该区扎实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区固体废物产生量477.9万吨,综合利用量299.5万吨、处置量178.4万吨。全力做好医疗机构、汽修行业、化工行业危险废物收集、转移、处置工作。严格控制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农作物化肥用量下降4%,农药使用量增幅控制在2%以内。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88.9%。
——率先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该区坚持高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在全市率先启动全域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三年行动,按照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原则,突出全域整治、全面提升,三年投资50亿元系统实施七大领域87个生态治理项目,统筹推进绿色矿山、生态修复、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全域绿化等各项任务,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守护碧水蓝天、增进民生福祉,从一域到全局,平鲁的山更绿,水愈清。
“乘法”聚力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平鲁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作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五的产煤县区,平鲁区煤炭年生产能力1.1亿吨。针对长期以来资源高强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突出的问题,该区坚持把土地复垦、生态保护、水土保持融入到资源开发建设中,督促煤炭企业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了“循环 绿色”的产业机制。其中,后安集团投资1.1亿元,完成6330亩的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治理,全部修复为高标准梯田,着力打造矿山生态修复“后安模式”,为全省、全市采煤沉陷区复垦治理蹚出了新路。
造林49.5万亩,林地面积达到14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3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24平方米,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入选2022年山西省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畜牧业绿色发展省级示范区”称号……近年来,平鲁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统揽,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写好生态文明建设答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平鲁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创新挖掘金山银山“价值”,为“突出党建引领,建设‘一区两城’,写好‘两本答卷’,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开创新局面”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提升绿色工业体系。该区立足煤电产业比较优势,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累计化解落后产能1270万吨,建成标准化矿井24座,先进产能占比由79.2%提高到87%。火电、风电和光电三大板块并举,电站建设、电力通道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全区建成和在建电力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955.2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提高到39%,2021年发电量达到195.9亿千瓦时。该区着眼“双碳”背景,抓好能耗“双控”,严控“两高”项目,按照高端、多元、低碳发展方向,倾力打造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全力推动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煤机智能制造、碳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光伏等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总投资218亿元的北新建材纸面石膏板、昌昕矿产品、中电投新能源电动重卡、华朔德光碳基新材料、华电源网荷储等15个战略性新兴项目。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率先实现产业绿色转型。
全力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体系。该区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建成总面积40万亩的红山荞麦、优质油料、中药材、特色杂粮、沙棘林和有机旱作农业“六大特色种植”基地,红山荞麦被列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以“三清三治三提升”、农村“六乱”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提档升级,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全力打造绿色文旅产业体系。该区坚持“打文化牌、走生态路”,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全力打造戍边军事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田园文化等旅游品牌,加快推动总投资17.2亿元的凤凰古城及周边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建设“七墩、大河堡、迎恩堡、泉盛庄、口子庄、上木角”6个旅游驿站;完成总投资5.5亿元的平朔矿区复垦绿化项目,打造国家级生态矿区,逐步形成工业旅游新业态;做实红色旅游,全面推动17处省市红色遗址修缮工程,加快推动窝窝会红色旅游示范村建设、绥蒙司令部旧址修缮、上木角西山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路线建设等重点工作。同时,该区积极举办中国门神文化旅游节、万亩油菜花生态旅游观光季等活动,全面提升文旅产业综合竞争力。
如今,在平鲁,一方方水土之上兴起了一个个绿色产业,以“绿”生“金”的探索遍地开花,打造出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进入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