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结核病66年,最有效的处方是爱 -凯时kb官网登录

  1. 凯时kb官网登录-凯时app官方首页>
  2. 时政要闻 >

防治结核病66年,最有效的处方是爱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2021-06-29 22:09:03

  今年是马玙教授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第66年。90岁高龄的她头发已经全白,背微驼,走路需要扶着点东西,耳朵也有些听不清了。马玙教授说自己脾气有点急,出诊时,得知一位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在抽烟,她着急地用手一直拍着患者的手背:“可不能再抽烟了,你这肺上的病够多的了,真的不能抽烟了。”

  马玙教授曾是北京胸科医院结核内科主任,耄耋之年仍然坚持每周工作5天,每周四上午在北京胸科医院出门诊,此外,还会给研究生讲课、参加行业会议。

  1955年至今,马玙的从业经历几乎是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一个缩影。4月24日,国家卫健委凯时app官方首页官网发布了一则消息:《彭丽媛给结核病防治专家马玙教授回信》,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在信中写道:“这些年,很多像您一样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者长期耕耘、默默奉献,推动我国结核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防痨史》数据,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每100人中就有1.75位结核病患者。经过多年努力,2019年,我国每100人中只有0.058位结核病患者。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众人拾柴火焰高

  1955年,马玙从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时,正值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现北京胸科医院)组建。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结核病专业研究机构,当时从全国召集优秀人才。该所第一任所长是新中国防痨事业的创始人何穆,副所长裘祖源是我国近代结核病防治事业和结核病流行病学创始人之一,此外还有大量的医学毕业生也被分配到此,马玙便是其中一位。

  结核病是由结核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呈柱状,直径只有0.0004毫米,可以侵犯人体的各个部位(除了头发和指甲),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人类已经与结核菌博弈了数千年,即使有看似发达的现代医学加持,结核菌的致病原理仍然没有被完全确定。

  结核菌攻击肺部时,容易让肺部形成空洞。这些空洞中结核菌高度密集,需要及时治疗,否则人在咳嗽时很容易把空洞里的结核菌咳到空气中,然后传染给其他人。结核菌的生存能力十分强大,据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结核菌在干燥痰内可以存活6-8个月,在-6℃环境可以存活4-5年,黏附在空气尘埃中的结核菌可以保持传染性8-10天。

  在没有药物治疗肺结核的年代,为了让这些空洞愈合,曾经的治疗方法是给患者的上胸腔打入气体强行挤压肺部。20世纪50年代,马玙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时,已经有了相关药物治疗肺结核,但是这些口服药物主要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肺部能吸收的剂量有限,对空洞愈合的效果并不很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是肺导管治疗术。从患者鼻腔插入一根导管进入肺部,然后再将药物通过这根导管注入肺部,这样可以让肺部吸收更多的药物,从而促进肺部空洞愈合。

  但是这个方法的问题是,导管进入肺部不能拐弯,药物即使能进入肺部也无法比较准确地流入空洞。马玙和其他医生连同患者一起发明了定向肺导管治疗术。马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们从阜外医院借来了可以在x线下显影的心导管做肺导管,一位维修飞机的机械师患者提供了高级不锈钢钢丝做弹簧,修自行车的患者提供乳胶管(做弹簧的保护套,以减少对肺黏膜的损伤——记者注)和尼龙丝。

  弹簧装在导管的一端,绳子一头拴在弹簧上,一头通过肺导管引到患者身体外,医生拉着。借助x线影像,医生通过拉尼龙丝来调整弹簧的角度,进而把药更精准地给到肺部空洞。马玙很怀念当时和谐的医患关系,彼时正值“大跃进”时期,白天没有充足的电供应x线设备,医生和患者常常凌晨4时开始进行定向肺导管治疗。包括马玙在内的医生们索性不回家,住在医院。马玙还记得,快到4时,在楼道里等着治疗的患者会相互提醒说:“声音小一点,让马大夫再多睡一会儿。”

  定向肺导管治疗术的发明,马玙认为得益于医生和患者“众人拾柴火焰高”。借助这个方法,马玙和同事们治好了多位肺结核患者。其中一位患者在马玙84岁时还专门来探望了她。

  马玙与这位患者的合影至今摆在她办公室的书架上。二人保持着通信,马玙在给这位患者的信中写道:“患者能获得正确诊断和成功的治疗,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我就是依靠这些精神支撑,来激励自己继续努力的。”

  最有效的处方是爱

  4月25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马玙教授出门诊,她接待了一位来自山西的肺结核患者。马玙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患者带来的十几张ct片子,对这位患者肺部的严重病变感到担忧:“你的体质还是比较弱的,我很认真地对待(这个病),希望你也能认真对待,好不好?”

  这位身高1.8米的年轻人体重仅60公斤,马玙看到他双眼微突之后,问他:“你的眼睛一直是这么大吗?脾气急不急?”患者说:“眼睛一直是这样的,脾气有点急。”马玙之所以这么问,是担心患者除了肺结核外还患有甲亢,后来通过监测他的心跳,属于正常范围,初步排除了患者患甲亢的可能性。

  马玙为这位患者安排了结核病耐药性检查、肝功能检查等检查项目后,让他两周后再来复诊。患者离开后,马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应该是具有传染性的,按理说家里人应该全面排查,尤其是孩子,另外也不能继续工作了,但是他还要养家糊口,确实很难,我怕他一下子接受不了,下次复诊的时候再和他说得详细一些。”

  马玙为这位患者看病一共用时近40分钟,这样的时长在她的门诊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结核病患者常常合并患有其他疾病,在马玙看来,结核病医生虽然是专科大夫,但是在掌握好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应该帮病人初步排查一下其他疾病。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公布的信息,世界上有1/3的人感染了结核菌而且其人数还在增多,我国约有45%的人感染了结核菌,其中10%的感染者有可能发病。结核杆菌可以潜伏在人体内数十年,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便有可能发病,免疫力的低下又使患者容易被其他病原体侵犯,马玙相对全面的排查对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因为知道马玙诊疗经验丰富,门诊中很多慕名而来的患者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包括肺结核在内的众多结核病发病无典型症状,有可能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等各种不同病源的肺部炎症,甚至是肺部肿瘤等疾病。马玙认为,应特别注意肺结核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一位乳腺癌患者术后总是怀疑自己出现了癌细胞肺部转移,经马玙诊断后只是新发肺结核。马玙不仅为这位患者进行了准确的诊断,还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患者专门写信表示感谢:“我是不幸的,家庭的不幸、身体的不幸,然而我又是最幸运的,因为我得到了您这样的医学大家的关心和治疗,您不仅治疗了我身体的疾病,也治疗了我心里的疾病。”

  马玙常说,病人是弱势群体,应该对他们耐心细心一些,“医生最大的敌人是冷漠,最有效的处方是爱”。除了关照患者的心理健康,马玙还会从其他细节处关照患者。时至今日,马玙的病历书写依然规范整齐,她说:“来找我的患者很多都是外地来的,他们可能只在我这里看一次病,以后还会去其他医院,我把病历书写整齐一点,患者能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次再找其他大夫看病时也方便大夫问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结核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结核病耐药问题突出,我国仍是全球高负担国家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19年,我国新发结核病患者人数占全球8.4%,位列全球第三;我国利福平耐药结核的负担占全球14%,位列全球第二;我国结核病患者死亡人数3.1万,首次降至30个高负担国家的末位。终结结核病依然需要众多像马玙这样长期致力于此的“防痨人”。

  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在给马玙教授的回信中写道:“您从事结核病诊治、科研和教学工作已有60多年,始终奋战在结核病防治一线,如今九十高龄仍从事临床工作,您的医者情怀令人感佩。”

  在谈到打算工作到什么时候时,马玙说:“干到自己体力不行,不能为病人服务时,我就不干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站地图